我出生在馬來西亞,父母早年來自中國,然後在馬來西亞定居,所以我們都在馬來西亞出生,我們自稱為馬來西亞華人。一九七六年,我來英國接受護士培訓。那時,英國面臨護士短缺,政府決定從海外,尤其是英聯邦國家招聘護士。所以在1960和70 年代,很多護士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來到英國。許多人安頓在倫敦,特別是東倫敦。那時的東倫敦是貧民窟,很難招牌護士。屬於幫里白包(Newham Hospital Group)集團的聖安德魯醫院(St Andrew’s),就在那時來了不少護士。一位在護理學院執教的教員和他的港籍妻子奉命去招募護士,很多東南亞的護士應聘到了聖安德魯醫院。這就是為什麼如果那時你去聖安德魯斯醫院,你就會有走在某個馬來西亞的小鎮上的感覺。
原先我對護理工作的興趣早有一段時間了。那時我的一位鄰居也是做護理工作的,她回應了招聘廣告,不久後便被派去英國的肯特郡。我自己也辦理了申請,等待大約一年後,終於在1976 年也到了英國來。我先是做普通護理工作的,然後又再學習精神科護理的工作,之後我又回到 SRN 學習新的技術。隨後,我報名入讀大學,在東倫敦的一家大學拿到了應用經濟學學位,這家學校現在就是東倫敦大學。大學畢業後,我在唐人街找到了一份工作,擔任唐人街華人社區中心的經理。
在唐人街工作期間,我注意到很多華人在獲取主流服務、醫療服務或其他服務時遇到很多困難。他們經常不得不把醫院、房屋處、福利署等部門的來信及水電費單等文件拿來給我們幫助翻譯和解釋,因為他們自己根本看不懂。作為一名護士,我對這種現像很擔心。我發現多人無法獲得自己所需的醫療服務。因而當中造成不少醫療方面的診斷錯誤和不適當的治療方式。其中的一個例子,至今我還記得很清楚的,就是有一名外表看來很蒼老的華裔老人,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他每次去看病,醫生都會為他換新藥。但他卻不知道必須將舊藥物扔掉,再啟動新藥。有一次,他竟然服一次吞了二十多瓶藥無,因而差點要了他的命。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已經做了全子宮切除術華人女性。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經過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未能懷孕。其實她的子宮早已被切除,但卻沒有人告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