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潔儀 (中國財富口述歷史項目志願者)

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菜是一千多年以來世界上各種菜色中內容最豐富、最容易征服食客的美食之一。中國菜在英國飲食文化中有著重要的位置。緣何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倫敦人愛上了中國菜?中國菜的美味迅速席捲英國飯桌的現象的確令人佩服。

要想了解中國食物在英國的發展歷史,首先要了解中國人移民英國的歷史,因為這兩者是相連的。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英國最早期的中餐食肆並不是本地食客。中餐原先的食客主要是聚居在倫敦賴姆豪斯(Limehouse) 碼頭附近的中國水手,這些人遠離家鄉而又深深懷念著家鄉菜色的風味。一直到1940年代,華人食肆的大多數顧客還不是英國本地人,而是中國來的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菜開始流行起來。英國軍人從英聯邦各國和遠東地區返回英國,這些人敢於嘗試不同國家的食物和菜餚。人們對中國食物和中餐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於是,位於蘇豪區的中式餐飲業隨機興起。由於遠洋航運業停滯不前而洗衣店又大批倒閉,傳統的職位迅速消失,華人不得不面向餐飲行業尋求出路。從1950年代起至1960年代初,由香港過來的華人繼續湧入英國,為中式餐飲業提供了不可缺乏的勞動力。但那時候,中餐廳主要是供應粵菜。因英國和其屬地香港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關係,所以大多數廚師是來自香港。此外,由於缺乏地道的中國食材,很些菜色只能用本地食材來調理味道,值以迎合本地食客的喜好。例如“雜碎”(Chop Suey),一種由肉和雞蛋組合成的舊式菜餚,就是加以豆芽等新嫩蔬菜再快火急炒,然後用澱粉醬糊調而成的。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駐倫敦前使館的工作人員被召回國,但大多數人選擇留在英國,其中不少人隨後開了中式餐館。曾任中國外交官的羅先生(Kenneth Lo)還寫了好幾本有關中國烹飪技術的書籍。這些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出版的書給英國公眾介紹了中國烹飪千絲萬縷的特色,因而成了首都飲食界的傳奇人物。羅先生還是英國最傑出的中餐專家,在普及和推廣中國菜的消費方面立下汗馬功勞。

相傳在英國出現的第一家中餐外賣店開創於1958年。當時倫敦貝斯沃特(Bayswater)區有一家中餐館頗受歡迎,某天一直等不到空位的客人問店主是否可以買下食物帶回家吃。於是,第一家中式外賣店就這樣應運而生。中餐外賣店的數量隨之大幅度增長,至今遍布全英各地。外賣店受歡迎的原因是因其營業時間長,酒吧關閉後多數外賣店還繼續營業。而且,外賣店食品味道新異,價格合理,可謂物有所值。在家裡享受中國菜,的確別有風味。

一九七零年代,來自越南的華裔難民湧入英國,其中不少人後來供職餐飲業。英國的中菜和中餐館的質量和多樣化因而更上一層樓。

如今,正宗的中國食材有了充足的供應來源,更多烹飪書籍得以出版,各類烹飪節目也在電視台上陸續播出,這些都有利於幫助人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烹飪、激起人們著手學做中國菜的興趣。炒鍋,生薑,醬油,蠔油,幹蘑菇,豆腐和許多不同種類的麵條如今隨手可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家裡親自動手試做自己愛吃的中國菜。

蘇彥潔(Yankit So)在英國廣為人知,就是因為她是一位烹飪作家,為中式烹飪藝術在英國的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九八四年她出版的第一本書《顏潔經典中國菜譜》不僅僅只提粵菜,還涵蓋來自中國四種主要地域風格的中式菜餚。至今,這本書仍然很受歡迎,很多人通過此書在家中學做中菜。這本書的特點是其清晰準確的說明及精細的照片,讓人學起來容易上手。用她的餃子製作方法做的餃子吃起來特別開胃,因而深受在家學做餃子的人的歡迎。她對那些“西化”的中式食譜一直抱著不敢苟同的態度;她不贊成過分商業化地包裝中菜。她提倡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中國菜餚。

美國籍華裔廚師譚榮輝 (Ken Hom)1980年代在英國電視台(BBC)推出名為“肯氏中國菜”的烹飪節目。該節目的成功令他相應出版的烹飪指南成了搶手貨,一口氣售出超過一百五十萬本,而且至今仍在印刷發行。而他因此也被公認為名牌大廚師、電視名人和中國美食的泰山北斗。

羅先生、蘇彥潔、譚榮輝以及後來的黃瀞億 ,分別為消除人們對中式烹飪的恐懼作了巨大的努力,予以人們敢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在自己家中學做自己喜歡的中國菜餚。

到了1990年代,中式餐館和外賣店已遍布全英國,中餐食譜也從單一的民族食譜(主要是華人消費的食物)華麗轉身,成為大多數英國人視為可以接受的日常食譜的組成部分。 “來個中餐”這句話就相當於說要去吃炸魚和薯條那樣普遍。

在過去的20年中,英國中餐的質量和味道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英國人也更加勇於嘗試各流派的中餐菜餚,如川菜、西安菜、湖南菜等地方風味。中餐館供應的不再是單一的粵菜。二零一七年,因為創建性地發明了富有時代特徵的美食,土生土長英籍華人廚師安德魯·王(Andrew Wong)榮獲米其林一星嘉獎。如今,各類中式便餐成品和食材在各大鍊鎖超市隨手可得,購買中式便餐食品已經成為人們週末購物的一個組成部分。

紐咸(LB Newham)區的第一家中式餐廳是由一陳姓先生1941年在莊園公園(Manor Park)開設,當時主要是為顧客提供“雜碎”菜餚。一九五九年,溫子輝先生從香港來英國當廚工。在好幾家中餐館打工多年後,溫先生1970年買下正要退休的陳先生的“陳氏餐館”,接手經營。至今,溫先生仍將“陳氏餐館”作為自己家族的生意來操作。七十九歲的溫先生是當地華人社區的一成員,曾擔任紐咸華人協會主席一職,現已退休在家。

如今在倫敦,中式餐館和外賣店隨處可見,不光在市中心的商業和娛樂區,大倫敦各城區都可以看到中式餐館和外賣店。而紐咸更擁有好些名字響亮的中式餐館和商店,其中包括莊園公園區(Manor Park)陳氏餐館和位於倫敦賽船會中心的“一品”餐廳。前者1941年開業,在該區歷史最為悠久,而後者俯瞰城市機場,位置特好,屬首都最好的就餐場所之一。

歲月悠悠,打從萊姆豪斯(Limehouse)時代起,中國美食和中式餐館已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如今,假設沒有中餐,不管是外賣店的,餐館的還是自家庭製作的,很難想像我們的世界會是個什麼樣子。

進一步閱讀

  • McDonough T (2014) Anchored in London
  • Association of Elderly from Vietnam, Lambeth, London.
  • When was the UK’s first Chinese takeaway opened?
  • See online: https//www.boundless.co.uk/be-inspired/lifestyle/british-food-heroes
  • Featherstone M & Tamari T (2007) Consumer-Culture and Chinese Food in Britain
  • Dietary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Taiwan 2006. A Chinese version in Jiangxi Social Science, No 8 Pp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