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人: 風信子

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來說,移民到外國居住向來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直至1995年出現了一個轉機,讓我到倫敦一所國際金融機構工作。我在英資洋行任職多年,心想語言障礙的問題應該不大,況且能到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居住和工作,不失為一項令人興奮的挑戰。新工作的性質與我在港期間的很相近,固我頗有信心能夠勝任。此外,丈夫和我都認為長遠來說,這對我們孩子的教育有幫助,也可以曠闊他們的視野。於是我們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移民到英國。

我們在那年夏天抵達倫敦,很幸運地,兩星期內便搬進了新居,接著開始上班。丈夫也很快找到工作,雖然跟以前的職業很不一樣,是到中文學校為家長舉辦「幸福家庭」親子課程,但能對華人社群作出貢獻,他也很喜愛這份職業。兩個兒子也及時找到合適的學校。

然而,新移民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要應付朝九晚五的工作固然不容易,更何況身處異地。沒有長輩、親戚或朋友幫助,照顧孩子、兼顧家務和上班真是一項掙扎。幸而丈夫是兼職,能夠分擔家務和帶孩子。我的老闆極有人情味,很熱衷介紹英國的文化風俗,減輕了我們的「文化衝擊」,也大大幫助了我們適應新環境,但也經過一段時間才習慣英國人不同的地方口音。不是人人都說「標準英語」的,而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遇上溝通的困難,確實令人感到挫敗,更可能代價不菲!然而,既已走上不歸之路,只得硬著頭皮撐下去。生活緊張,簡直沒時間思鄉或感到無聊。

不幸這時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兒子,出現問題行為,嚴重影響小兒子的學業,一家人感到苦惱不堪,我更陷入人生的低谷,頓時感到走投無路、孤立無援。一天下班回家途中,在地鐵月台,列車即將到達時,突然有一種衝動,想跳下路軌,了結一切煩惱。忽然有一把聲音,責備我說:「你一死了之,逃避一切,留下丈夫獨力背負這個重擔,豈不是太懦弱、太自私嗎?」這當頭棒喝,使我頓時恢復理智,決定繼續奮鬥下去。

這時,我很幸運地認識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好鄰居,每星期見面一兩次,向她傾訴,她從不批評對或錯,總是耐心聆聽,寄予同情。奇怪的是,她雖然信奉佛教,卻送我一本聖經作為生日禮物。我開始到教會參加崇拜,從中獲得極大的慰籍。令我驚奇的是,當我決定不再逃避,勇敢地面對逆境時,就有力量繼續下去,一家人終於捱過了困境。

倫敦是個多文化的大都會,歷史文物和現代化的建築物令人目不暇給,畫廊、博物館和歌劇院林立,每年都吸引以百萬計的遊客。地面與民航交通發達,往來英國境內、歐洲及世界各大城市都十分方便。然而,最使我感動的,是英國人樂於助人的精神,遇到世界各地水災、地震、海嘯等賑災運動,他們都會踴躍捐輸,甚至長途跋涉到災場當義工,施以援手。

二零零五年7月7日早上倫敦大爆炸發生時,我正在上班途中。倘若我早乘幾班車,可能已葬身於地鐵皮卡地利線(Piccadilly Line)的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站了!當我乘坐的火車抵達英王十字(King’s Cross) 站時,揚聲器忽然緊急地著令所有人立即離開,到了地面,警方已封鎖了多處地方,並呼籲人們儘快離開市中心。手機裏有丈夫的口訊:問我在哪裡,要我馬上聯絡他。當我和他接通電話後,才獲悉事情的嚴重性。他囑咐我遠離地鐵,趕緊乘計程車回家。可是路上完全找不到計程車,我終於花了四個小時才回到位於北倫敦的家。我先走了一段路,然後擠上一輛巴士,然後和幾個同車的乘客坐計程車,最後,其中一位用她泊在辦公室附近的車子,分別送我們回到各自的家。

那天,許多醫生、護士和醫療人員都自動取消假期,超時工作地照顧不幸的死傷者,也有人湧到醫院捐血給有需要的人…… 災難往往能激發人們良善的一面,甘願作出犧牲,去幫助一些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我們也很幸運,遇到友善的鄰居,每當我們出外旅遊,他們都樂意關顧我們的房子。我們更參加了「鄰里守望委員會」(Neighbourhood Watch),警民合力預防罪案發生,保障家居安全。同時也促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建立良好的關係,守望相助。

不能不提的是,我和丈夫都受了洗,成為基督徒,認識了許多教會內的朋友,在我們有需要時,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更是及時雨,難能可貴。我們的信仰幫助我們度過了許多艱辛的歲月,使我們的生命更豐盛、更有意義、更有方向感。回顧一切,若稱倫敦為我的第二個家,確是實至名歸!

選自:《往事值得回味》文集。Cao Yuan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