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洁仪(华人的财富口述历史项目志愿人员)

从十七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流。到了1880年代,由于在东印度公司船上和码头工作的中国水手越来越多,一个范围不大的华人聚居区逐渐在东伦敦区的莱姆豪斯(Limehouse)一带形成。当更多的中国水手和商人在此地定居下来后,中国人的商号、店铺和咖啡馆也随着陆续出现。就这样,莱姆豪斯 (Limehouse) 一带逐渐成了伦敦的第一个“华埠”(唐人街)。

当时华人居民区的华人主要讲两种方言:莱姆豪斯 (Limehouse Causeway)区的华人讲粤语而鹏尼菲斯(Pennyfields)和明街(Ming Street)的华人讲上海话。很多水手都是暂居在宿舍,等待有朝一日能乘船返回中国;也有的人在码头打临时工,搬运和装卸停泊在码头商船上货物。早期,绝大多数定居留在这里的华人都男性。由于到英国的华裔女性不多,很多人只好与英国女性结婚和组建家庭。以此同时,华人开办的商店、饭店、住宿店、民间社团也相继出现。此外,他们还办了一所华文学校。

然而,很多本地人强烈反对雇用廉价的中国劳工。一九零九年经曾发生了英国海员阻止中国劳工签约的事件,警方不得不出面将中国海员安全地护送他们的住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抗议雇用更多华人海员到英国商船上工作的聚会仍然陆续不断。

最早出现在英国的华人洗衣店之一的是在莱姆豪斯(Limehouse)开业的。然而,华人开办的洗衣店往往引起部分当地人的不满。而引起这种不满情绪的原因是华人洗衣店往往都做得相当成功,主要是他们的收费较为便宜,所提供的服务也相当周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起到1930年代,英国媒体以及当时的一些流行作家对莱姆豪斯(Limehouse)区的华人做了很多不公正的报道,从而加剧了人们对华人的偏见和误解。这些报道包括虚构的华人恶习,例如赌博和鸦片窝等,要人们不要沦为这些唐人街黑店的牺牲品。有人更提到“黄祸”一说,虚构了一个恶习的代表人物傅满楚医生,而这个医生整日计谋怎样控管整个世界,破坏白人的文明社会。

由于这些宣传,当时很多人都相信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和托马斯·伯克(Thomas Burke)书中对莱姆豪斯(Limehouse) 唐人街无中生有的描写是事实,以至使唐人街变成人们寻求刺激的热门景点。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旅游公司还值此开拓了去参观唐人街的游览旅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托马斯·伯克(Thomas Burke)和他的同伙人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的做作,这个本来几乎完全不会引人注意的华人聚居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追查。事实上,住在莱姆豪斯的绝大多数华人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没有时间整天在鸦片窝里折腾,与这些小说所描述的情景毫不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闪电战役”(Blitz) 期间,莱姆豪斯(Limhouse)被遭疯狂轰炸,大部分房屋被夷为平地。很多华人被迫逃离到相对稍为安全的西城区或郊区。战后,英国航运业陷入衰落,许多中国水手返回自己的家园,莱姆豪斯(Limhouse)成了失业率偏高的贫困区。而随着家用洗衣机的出现,华人开的洗衣店也陆续被迫关闭。人们要寻找新的行业以谋求职业。所以说,战后伦敦的华人面临收入不足甚至居所无定的处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豪区还是伦敦一较为破落的地带,租金相对便宜,一般人能负担得起。这些正是吸引移民的较好条件。以此同时,从英联邦各处返回英国的军人对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产生了喜好,人们对中菜和中式烹饪的兴趣与日俱增。逐渐地,华裔商人开始在酌鹿(Gerrard) 街开设餐馆并建立新的唐人街,“吃中餐”也成为英国社会文化的一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大批华人从香港来找工作。由于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入境的港人可以申请英国国籍。人们也许英语能力有限,但这不影响他们在中式餐馆的操作。而且,在自家餐馆工作不会受到替人打工时那种可能出现的歧视。随着新移民的到来,酌鹿街(Gerrard) 无形之中成了初来咋到者的第一个靠岸港。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移民提供持和帮助的民间社团和组织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上世纪在动荡的六十年代,苏豪区 (Soho) 继续以其夜生活、俱乐部、赌博场所和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馆而名噪一时。随着张连行和龙凤这两家中国杂货店的开业,中国食品不再是求之不得的稀物。对于华人家庭来说,中式超市的出现让他们每周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如今,如果要买酱油,蚝油或大米,你只需进迪斯哥(Tesco)超市就随手可得;但在以前,要买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据说,由于没有酱油,以前的厨师有时不得不使用稀释的马麦酱油 (Marmite) 来代替之。

在1970年代期间,酌鹿(Gerrard) 街一带的华人店铺数量迅速增加。那里有美容院、美发店、书店、印刷公司、旅行社和一家牙医诊所,大大地满足了华人社区以及各类餐馆的需求。新的唐人街渐渐在苏豪区 (Soho) 形成。

到了1980年代,西敏寺区政府,在与伦敦华埠华商会协商之后,将唐人街区域改为步行街,另外还修建了三个牌楼和安放了一对石狮子(中国大使馆赠送)来作人街的保护神。种在旁边的一棵银杏树则是长长久久的象征。街道名称也用英文和中文繁体字书写。随后,华都街上又架起一道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的古典木质大门。为了迎合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游客,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包括舞狮和武术表演等,如今已迁移到特拉法加广场 (Trafalgar) 和莱斯特(Leicester) 广场。

如今,伦敦唐人街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来自国外的游客;在所有旅游地图上都可以找到唐人街。它是伦敦市中心代表首都文化的一重要标志。从中国大陆到来经商的商越来越多,投资餐馆或开展其他业务。在唐人街,普通话的使用正逐渐取代广东话;然而唐人街仍然是中式烹饪的中心,不仅提供粤菜,还有北方菜、四川菜和其他区域的美食。波霸茶店和火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越来越多在伦敦学习的中国学生。同时,伦敦的其他城区(例如,科林代尔(Colindale),格林威治(Greenwich),斯特拉特福等 (Stratford))也开设了许多新的中式餐馆和商店。纽咸区最古老的中餐厅则是位于庄园公园(Manor Park) 的陈氏 (Chan’s Restaurant) 餐厅。该餐厅于1941年开业,尽管别区变化颇大,但陈氏餐厅至今依然故我,为本地食客和外卖顾客提供优质美味的佳肴。

不足之处是,华人商界的老一代人正接近退休年龄,而他们的后代不太愿意承继父业,因为饮食业的工作时间太长,不宜工作以外的社交生活。年轻的一代渴望更加舒适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严格的移民法律又意味中餐烹饪的技术人员长年短缺。租金又不断地逐年增加,许多餐馆经营者一再表示,租金的增长已经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因新冠疫情而施行的各种限制对唐人街和伦敦其他城区的中式企业更给它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进一步阅读

  • Chloe-Rose Crabtree (2018) 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s Chinatown
  • Culture Trip (27 July)
  • London Chinese Community Network (2005) The Changing Chinese Community in Londo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Service Provision in 2010. A research report.
  • Jones D (1979) The Chinese in Britai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New Community Vol. 2 No 13 Pp397 – 402.
  • Lam T, Sales R, D’Angelo A, Lin X, Montagna N (2009) The Changing Chinese community in London: new migration, new needs. School of Health & Social Sciences, Middlesex University Research Report,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