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潔儀(華人的財富口述歷史項目志願人員)
從十七世紀開始,英國就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交流。到了1880年代,由於在東印度公司船上和碼頭工作的中國水手越來越多,一個範圍不大的華人聚居區逐漸在東倫敦區的萊姆豪斯(Limehouse)一帶形成。當更多的中國水手和商人在此地定居下來後,中國人的商號、店鋪和咖啡館也隨著陸續出現。就這樣,萊姆豪斯 (Limehouse) 一帶逐漸成了倫敦的第一個“華埠”(唐人街)。
當時華人居民區的華人主要講兩種方言:萊姆豪斯 (Limehouse Causeway)區的華人講粵語而鵬尼菲斯(Pennyfields)和明街(Ming Street)的華人講上海話。很多水手都是暫居在宿舍,等待有朝一日能乘船返回中國;也有的人在碼頭打臨時工,搬運和裝卸停泊在碼頭商船上貨物。早期,絕大多數定居留在這裡的華人都男性。由於到英國的華裔女性不多,很多人只好與英國女性結婚和組建家庭。以此同時,華人開辦的商店、飯店、住宿店、民間社團也相繼出現。此外,他們還辦了一所華文學校。
然而,很多本地人強烈反對僱用廉價的中國勞工。一九零九年經曾發生了英國海員阻止中國勞工簽約的事件,警方不得不出面將中國海員安全地護送他們的住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抗議僱用更多華人海員到英國商船上工作的聚會仍然陸續不斷。
最早出現在英國的華人洗衣店之一的是在萊姆豪斯(Limehouse)開業的。然而,華人開辦的洗衣店往往引起部分當地人的不滿。而引起這種不滿情緒的原因是華人洗衣店往往都做得相當成功,主要是他們的收費較為便宜,所提供的服務也相當周到。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起到1930年代,英國媒體以及當時的一些流行作家對萊姆豪斯(Limehouse)區的華人做了很多不公正的報導,從而加劇了人們對華人的偏見和誤解。這些報導包括虛構的華人惡習,例如賭博和鴉片窩等,要人們不要淪為這些唐人街黑店的犧牲品。有人更提到“黃禍”一說,虛構了一個惡習的代表人物傅滿楚醫生,而這個醫生整日計謀怎樣控管整個世界,破壞白人的文明社會。
由於這些宣傳,當時很多人都相信薩克斯·羅默(Sax Rohmer)和托馬斯·伯克(Thomas Burke)書中對萊姆豪斯(Limehouse) 唐人街無中生有的描寫是事實,以至使唐人街變成人們尋求刺激的熱門景點。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旅遊公司還值此開拓了去參觀唐人街的遊覽旅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托馬斯·伯克(Thomas Burke)和他的同夥人薩克斯·羅默(Sax Rohmer)的做作,這個本來幾乎完全不會引人注意的華人聚居區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追查。事實上,住在萊姆豪斯的絕大多數華人來自普通家庭,他們沒有時間整天在鴉片窩裡折騰,與這些小說所描述的情景毫不相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閃電戰役”(Blitz) 期間,萊姆豪斯(Limhouse)被遭瘋狂轟炸,大部分房屋被夷為平地。很多華人被迫逃離到相對稍為安全的西城區或郊區。戰後,英國航運業陷入衰落,許多中國水手返回自己的家園,萊姆豪斯(Limhouse)成了失業率偏高的貧困區。而隨著家用洗衣機的出現,華人開的洗衣店也陸續被迫關閉。人們要尋找新的行業以謀求職業。所以說,戰後倫敦的華人面臨收入不足甚至居所無定的處境。
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豪區還是倫敦一較為破落的地帶,租金相對便宜,一般人能負擔得起。這些正是吸引移民的較好條件。以此同時,從英聯邦各處返回英國的軍人對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產生了喜好,人們對中菜和中式烹飪的興趣與日俱增。逐漸地,華裔商人開始在酌鹿(Gerrard) 街開設餐館並建立新的唐人街,“吃中餐”也成為英國社會文化的一重要內容。
與此同時,大批華人從香港來找工作。由於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入境的港人可以申請英國國籍。人們也許英語能力有限,但這不影響他們在中式餐館的操作。而且,在自家餐館工作不會受到替人打工時那種可能出現的歧視。隨著新移民的到來,酌鹿街(Gerrard) 無形之中成了初來咋到者的第一個靠岸港。漸漸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為移民提供持和幫助的民間社團和組織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上世紀在動蕩的六十年代,蘇豪區 (Soho) 繼續以其夜生活、俱樂部、賭博場所和越來越多的中國餐館而名噪一時。隨著張連行和龍鳳這兩家中國雜貨店的開業,中國食品不再是求之不得的稀物。對於華人家庭來說,中式超市的出現讓他們每周可以買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如今,如果要買醬油,蠔油或大米,你只需進迪斯哥(Tesco)超市就隨手可得;但在以前,要買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據說,由於沒有醬油,以前的廚師有時不得不使用稀釋的馬麥醬油 (Marmite) 來代替之。
在1970年代期間,酌鹿(Gerrard) 街一帶的華人店鋪數量迅速增加。那裡有美容院、美髮店、書店、印刷公司、旅行社和一家牙醫診所,大大地滿足了華人社區以及各類餐館的需求。新的唐人街漸漸在蘇豪區 (Soho) 形成。
到了1980年代,西敏寺區政府,在與倫敦華埠華商會協商之後,將唐人街區域改為步行街,另外還修建了三個牌樓和安放了一對石獅子(中國大使館贈送)來作人街的保護神。種在旁邊的一棵銀杏樹則是長長久久的象徵。街道名稱也用英文和中文繁體字書寫。隨後,華都街上又架起一道由中國工匠精心製作的古典木質大門。為了迎合越來越多的觀眾和遊客,農曆新年慶祝活動包括舞獅和武術表演等,如今已遷移到特拉法加廣場 (Trafalgar) 和萊斯特(Leicester) 廣場。
如今,倫敦唐人街每年都吸引著數百萬來自國外的遊客;在所有旅遊地圖上都可以找到唐人街。它是倫敦市中心代表首都文化的一重要標誌。從中國大陸到來經商的商越來越多,投資餐館或開展其他業務。在唐人街,普通話的使用正逐漸取代廣東話;然而唐人街仍然是中式烹飪的中心,不僅提供粵菜,還有北方菜、四川菜和其他區域的美食。波霸茶店和火鍋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吸引越來越多在倫敦學習的中國學生。同時,倫敦的其他城區(例如,科林代爾(Colindale),格林威治(Greenwich),斯特拉特福等 (Stratford))也開設了許多新的中式餐館和商店。紐咸區最古老的中餐廳則是位於莊園公園(Manor Park) 的陳氏 (Chan’s Restaurant) 餐廳。該餐廳於1941年開業,儘管別區變化頗大,但陳氏餐廳至今依然故我,為本地食客和外賣顧客提供優質美味的佳餚。
不足之處是,華人商界的老一代人正接近退休年齡,而他們的後代不太願意承繼父業,因為飲食業的工作時間太長,不宜工作以外的社交生活。年輕的一代渴望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嚴格的移民法律又意味中餐烹飪的技術人員長年短缺。租金又不斷地逐年增加,許多餐館經營者一再表示,租金的增長已經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因新冠疫情而施行的各種限制對唐人街和倫敦其他城區的中式企業更給它們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進一步閱讀
- Chloe-Rose Crabtree (2018) A Short History of London’s Chinatown
- Culture Trip (27 July)
- London Chinese Community Network (2005) The Changing Chinese Community in Londo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Service Provision in 2010. A research report.
- Jones D (1979) The Chinese in Britai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New Community Vol. 2 No 13 Pp397 – 402.
- Lam T, Sales R, D’Angelo A, Lin X, Montagna N (2009) The Changing Chinese community in London: new migration, new needs. School of Health & Social Sciences, Middlesex University Research Report,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