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人:风信子
对于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来说,移民到外国居住向来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直至1995年出现了一个转机,让我到伦敦一所国际金融机构工作。我在英资洋行任职多年,心想语言障碍的问题应该不大,况且能到世界知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居住和工作,不失为一项令人兴奋的挑战。新工作的性质与我在港期间的很相近,固我颇有信心能够胜任。此外,丈夫和我都认为长远来说,这对我们孩子的教育有帮助,也可以旷阔他们的视野。于是我们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移民到英国。
我们在那年夏天抵达伦敦,很幸运地,两星期内便搬进了新居,接着开始上班。丈夫也很快找到工作,虽然跟以前的职业很不一样,是到中文学校为家长举办「幸福家庭」亲子课程,但能对华人社群作出贡献,他也很喜爱这份职业。两个儿子也及时找到合适的学校。
然而,新移民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要应付朝九晚五的工作固然不容易,更何况身处异地。没有长辈、亲戚或朋友帮助,照顾孩子、兼顾家务和上班真是一项挣扎。幸而丈夫是兼职,能够分担家务和带孩子。我的老板极有人情味,很热衷介绍英国的文化风俗,减轻了我们的「文化冲击」,也大大帮助了我们适应新环境,但也经过一段时间才习惯英国人不同的地方口音。不是人人都说「标准英语」的,而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遇上沟通的困难,确实令人感到挫败,更可能代价不菲!然而,既已走上不归之路,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生活紧张,简直没时间思乡或感到无聊。
不幸这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儿子,出现问题行为,严重影响小儿子的学业,一家人感到苦恼不堪,我更陷入人生的低谷,顿时感到走投无路、孤立无援。
一天下班回家途中,在地铁月台,列车即将到达时,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跳下路轨,了结一切烦恼。忽然有一把声音,责备我说:「你一死了之,逃避一切,留下丈夫独力背负这个重担,岂不是太懦弱、太自私吗?」这当头棒喝,使我顿时恢复理智,决定继续奋斗下去。
这时,我很幸运地认识了一位善解人意的好邻居,每星期见面一两次,向她倾诉,她从不批评对或错,总是耐心聆听,寄予同情。奇怪的是,她虽然信奉佛教,却送我一本圣经作为生日礼物。我开始到教会参加崇拜,从中获得极大的慰籍。令我惊奇的是,当我决定不再逃避,勇敢地面对逆境时,就有力量继续下去,一家人终于挨过了困境。
伦敦是个多文化的大都会,历史文物和现代化的建筑物令人目不暇给,画廊、博物馆和歌剧院林立,每年都吸引以百万计的游客。地面与民航交通发达,往来英国境内、欧洲及世界各大城市都十分方便。然而,最使我感动的,是英国人乐于助人的精神,遇到世界各地水灾、地震、海啸等赈灾运动,他们都会踊跃捐输,甚至长途跋涉到灾场当义工,施以援手。
二零零五年7月7日早上伦敦大爆炸发生时,我正在上班途中。倘若我早乘几班车,可能已葬身于地铁皮卡地利线(Piccadilly Line)的罗素广场(Russell Square)站了!当我乘坐的火车抵达英王十字(King’s Cross) 站时,扬声器忽然紧急地着令所有人立即离开,到了地面,警方已封锁了多处地方,并呼吁人们尽快离开市中心。手机里有丈夫的口讯:问我在哪里,要我马上联络他。当我和他接通电话后,才获悉事情的严重性。他嘱咐我远离地铁,赶紧乘计程车回家。可是路上完全找不到计程车,我终于花了四个小时才回到位于北伦敦的家。我先走了一段路,然后挤上一辆巴士,然后和几个同车的乘客坐计程车,最后,其中一位用她泊在办公室附近的车子,分别送我们回到各自的家。
那天,许多医生、护士和医疗人员都自动取消假期,超时工作地照顾不幸的死伤者,也有人涌到医院捐血给有需要的人…… 灾难往往能激发人们良善的一面,甘愿作出牺牲,去帮助一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我们也很幸运,遇到友善的邻居,每当我们出外旅游,他们都乐意关顾我们的房子。我们更参加了「邻里守望委员会」(Neighbourhood Watch),警民合力预防罪案发生,保障家居安全。同时也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守望相助。 不能不提的是,我和丈夫都受了洗,成为基督徒,认识了许多教会内的朋友,在我们有需要时,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更是及时雨,难能可贵。我们的信仰帮助我们度过了许多艰辛的岁月,使我们的生命更丰盛、更有意义、更有方向感。回顾一切,若称伦敦为我的第二个家,确是实至名归!
选自:《往事值得回味》文集. Cao Yua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