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M.F. 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檳城。我是1974 年9 月來到這裡的。那時從馬來西亞到英國來當護士的人很多很多。大批的外國護士被招聘到英國來。初到英國時,雖然我很想家,但這裡有很多來自同一個國家的朋友。我們當中也有不少檳城人或馬來西亞其他地區的人,同鄉們經常在聚會上見面,所以儘管想家,但不至於感到太孤單。大家見見面,有助於抵消思鄉之情。再說,除馬來西亞的同鄉外,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護士同事們,她們來自羅得西亞、尼日利亞和愛爾蘭等國。

未到英國前,我曾經在馬來西亞的一家私立醫院接受過基本訓練,所以初來咋到時,並沒有感到所面臨的工作過度陌生。到了倫敦後,我接受了助產方面的培訓。我在佛羅斯特(Forest Gate)醫院產婦科上班。如今,該醫院的這一部門已經不存在。當時東倫敦有好幾家小醫院,如聖安德魯斯 (St Andrew’s)、佛羅斯特(Forest Gate)、瑪麗女皇(Queen Mary’s)、聖瑪麗斯(St Mary’s) 和宜思咸 (East Ham)。我們是從一個醫院到另一個醫院地一步一步地接受培訓的。來英之後我一直住在東倫敦,而在我培訓結業之前,我一直住在護士的宿舍裡。

先前我在聖安德魯斯醫院(St Andrew’s)擔任護士助理。一年後,我被提升成為護士長。接著我成為病房的護士主任。但考慮到不應總停留在一個特定的護理領域,我決定將我的技術擴展到醫學、胸部、老年病學等領域去,於是我去參加區域護士的培訓。隨後,我做了八年的地區護士工作。再後來,我還上了一個晚期病者照料的護理課程。

在上世紀的80 年代末或90 年代初,我開始加入華人社區的活動和工作。因為我會說粵語,也會說一點普通話,所以我能同這裡的華人同胞交流。有時我會幫助她們做點翻譯,例如解釋醫院的來信之類。有時我也去她們的午餐會幫這幫那,一起舉辦各種社區公益活動。我也曾經擔任過好幾年紐咸華人協會主席的崗位,但後來我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