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马来西亚,父母早年来自中国,然后在马来西亚定居,所以我们都在马来西亚出生,我们自称为马来西亚华人。一九七六年,我来英国接受护士培训。那时,英国面临护士短缺,政府决定从海外,尤其是英联邦国家招聘护士。所以在1960和70 年代,很多护士从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来到英国。许多人安顿在伦敦,特别是东伦敦。那时的东伦敦是贫民窟,很难招牌护士。属于帮里白包(Newham Hospital Group)集团的圣安德鲁医院(St Andrew’s),就在那时来了不少护士。一位在护理学院执教的教员和他的港籍妻子奉命去招募护士,很多东南亚的护士应聘到了圣安德鲁医院。这就是为什么如果那时你去圣安德鲁斯医院,你就会有走在某个马来西亚的小镇上的感觉。
原先我对护理工作的兴趣早有一段时间了。那时我的一位邻居也是做护理工作的,她回应了招聘广告,不久后便被派去英国的肯特郡。我自己也办理了申请,等待大约一年后,终于在1976 年也到了英国来。我先是做普通护理工作的,然后又再学习精神科护理的工作,之后我又回到 SRN 学习新的技术。随后,我报名入读大学,在东伦敦的一家大学拿到了应用经济学学位,这家学校现在就是东伦敦大学。大学毕业后,我在唐人街找到了一份工作,担任唐人街华人社区中心的经理。
在唐人街工作期间,我注意到很多华人在获取主流服务、医疗服务或其他服务时遇到很多困难。他们经常不得不把医院、房屋处、福利署等部门的来信及水电费单等文件拿来给我们帮助翻译和解释,因为他们自己根本看不懂。作为一名护士,我对这种现象很担心。我发现多人无法获得自己所需的医疗服务。因而当中造成不少医疗方面的诊断错误和不适当的治疗方式。其中的一个例子,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有一名外表看来很苍老的华裔老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他每次去看病,医生都会为他换新药。但他却不知道必须将旧药物扔掉,再启动新药。有一次,他竟然服一次吞了二十多瓶药无,因而差点要了他的命。另一个例子,是一位已经做了全子宫切除术华人女性。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未能怀孕。其实她的子宫早已被切除,但却没有人告诉她。